建于一九四一年的延安大禮堂
“歡迎大家參觀陜甘寧邊區政府舊址。1937年9月,邊區政府的機關干部在山坡上打了幾孔土窯洞,就開始辦公了……”7月5日下午,位于延安市寶塔區鳳凰山下南洼村的陜甘寧邊區政府舊址,前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講解員韓雨佳熱情地向來自貴州的游客講述那段崢嶸歲月里發生的故事。
陜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到達陜北后在陜甘革命根據地(又稱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1937年9月6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正式改稱陜甘寧邊區政府。在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直接領導下,陜甘寧邊區成為模范抗日民主根據地。
匯聚力量 一致抗日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甘革命根據地后,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對陜甘革命根據地的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1936年2月至7月,紅一方面軍先后進行了東征和西征,將陜甘革命根據地擴大為陜甘寧根據地。
1937年1月,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后,一方面與國民黨進行談判,一方面按照團結抗日的原則,進行更名改制的籌備工作。經過國共雙方多次談判,1937年9月,正式改陜甘寧根據地為陜甘寧邊區。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包括陜西、甘肅、寧夏的部分地方,共轄23個縣,人口約150萬。
1937年9月6日,陜甘寧邊區政府正式成立,實現了工農蘇維埃政權向抗日民主政權的轉變。林伯渠先后連選連任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陜甘寧邊區政府組織機構設有辦公廳、民政廳、財政廳、建設廳、教育廳、保安處等十幾個機構?!瓣兏蕦庍厖^政府是陜甘寧邊區政權的最高行政機關,是一個密切聯系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型政權機構?!表n雨佳介紹,為把陜甘寧邊區建設成為全國抗日民主的模范區,邊區政府堅決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使陜甘寧邊區成為抗日救國、民主建國的光輝旗幟。
陜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人民抗戰的政治指導中心,是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的戰略總后方。毛澤東把陜甘寧邊區比作一個試驗區,用很多時間和精力來研究指導邊區的工作。他指出:“邊區的方向,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方向?!?/p>
廣納諫言 精兵簡政
在陜甘寧邊區政府舊址旁邊,矗立著一座古樸雄渾的建筑——延安大禮堂。
“延安大禮堂建于1941年,是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參議會禮堂,參議員們在這里參政議政,因此人們親切地稱它為‘民主之宮’。邊區參議會在此召開?!表n雨佳說。
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西北局的直接領導下,陜甘寧邊區第一個開展民主政治建設。陜甘寧邊區政府由邊區參議會選舉產生。參議會為當時最高權力機關。參議員由人民群眾直接選舉產生,從1937年到1945年,進行了三次普選。每次選舉,不分階級、黨派、民族、性別,不論職業、文化程度,凡年滿16歲以上的群眾一律平等參與選舉。由于邊區的文化教育水平落后,為了保證每個選民都擁有平等自由的選舉權,在實際投票中,群眾有許多創造,采取投豆、畫圈等選舉辦法,選出自己心中的代表。
為了增強抗日力量,1941年5月,中共中央批準公布了《陜甘寧邊區政府施政綱領》,提出在各級政權機關中貫徹落實“三三制”政策,即在人員分配上,共產黨員、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各占三分之一。
1941年11月,在陜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第一次會議上,李鼎銘當選為邊區政府副主席。在這次會議上,李鼎銘等11人提出了“精兵簡政”的議案。議案提出后,受到一些人的批評,有人甚至懷疑李鼎銘的動機。毛澤東對此十分重視,仔細閱讀后在批語中寫道:這個辦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們的機關主義、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對癥藥。此后,“精兵簡政”成為陜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被大力推廣,對于解決“魚大水小”的矛盾,減輕人民負擔,度過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發揮了重大作用。
自力更生 艱苦奮斗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由于長期戰爭的消耗,日軍的大規模掃蕩,國民黨的經濟封鎖,加之連年自然災害的侵襲,致使邊區財政經濟遇到了極大困難。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生產動員大會,毛澤東在會上發出“自己動手”的號召。于是,一場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大生產運動在陜甘寧邊區迅速展開。
陜甘寧邊區政府堅決貫徹“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總方針,因地制宜地開展經濟建設。在大生產運動中,邊區政府領導以身作則,邊區軍民團結一心,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邊區的農業、工業等各項事業快速發展。
“那個時期,邊區到處呈現一派豐收景象。1943年,生產糧食184萬石,除去消耗的162萬石,還余22萬石,經過軍民自己動手實現了豐衣足食?!表n雨佳說。
在發展農業的同時,邊區軍民白手起家發展工業,先后辦起了石油廠、火柴廠、農具廠、玻璃廠、兵工廠等,總之是缺什么就造什么。據1944年統計,邊區僅公營工廠就有77家,職工人數達到了1.2萬人。
工農業的蓬勃發展,帶來了市場經濟的繁榮。延安南區合作社、大眾合作社、陜公合作社、軍人合作社等,從1937年到1944年,合作社發展到643家,社員人數達182878人,對調劑余缺、互通有無、繁榮經濟發揮了重大作用。位于延安南關的新市場成了當時繁華的商業中心。
1937年以前,陜甘寧邊區文教事業相當落后,識字率僅為1%左右。為了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陜甘寧邊區政府撥出整個經費的20%用來發展教育事業。在毛澤東“為教育新后代而努力”的號召下,建立起陜甘寧邊區兒童保育院、延安第一完全小學、延安中學等。陜甘寧邊區小學數量由1937年的545所發展到1945年的1395所,中學也由1所發展到7所。
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后,提倡科學、反對封建迷信,提高婦女社會地位、移風易俗,建章立制、懲治腐敗,使邊區的社會風氣和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創作了一大批優秀文藝作品,《黃河大合唱》《白毛女》等經典文藝作品廣為流傳。
陜甘寧邊區政府從1937年9月成立,到1950年西北軍政委員會成立后宣告結束,歷時12年零4個多月。邊區政府在領導邊區軍民進行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各項事業建設中,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培養了各方面干部和管理人才,為新中國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陜西日報 記者 艾永華 馬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