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賽龍舟,插艾葉,香甜粽子來相湊。喝黃酒,佩香囊,五彩絲線身上掛。伴隨著每年過端午節的熱情,我們總是和親人、朋友一起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草,掛香包,栓五色絲線忙得不亦樂乎。各種端午佩飾更是倍受人們喜愛,與此同時也不忘對屈原,伍子胥,孝女曹娥表示深深的懷念。又是一年端午節,讓我們一起從傳統中去追尋節日。
-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妒酚洝贰拔涞郾炯o”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并沒有持續下來。【詳情】
-
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詳情】
-
宋代以后,端午節許多風俗有了新變化。漢魏時以朱索、桃印施于門戶,止惡氣驅瘟避邪,而宋代卻講究貼天師符。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云:“端午,都人畫天師像以賣?!?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2xmkiu.cn/wmdjr/2019zt/dw2019/dwxs/201906/t20190606_5892054.shtml">【詳情】
-
明清時期,端午風俗活動形式變化雖不大,但是規模卻越來越盛。尤其南方龍舟競渡,成為轟動一時的盛舉。這種大規模龍舟競渡奪標,經常引起爭斗事件,所以常常由官府主持比賽,禁止兩岸拋擲磚瓦及賽船之間舉槳相斗。
【詳情】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除了在端午節吃粽子之外,根據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吃的也不盡相同。陜西的端午節繼承了古老的傳統,古風盎然,頗有情趣。陜西人過端午節一般從農歷四月底開始,一直持續到五月五日。主要活動是送五毒肚兜、五彩縷、香荷包等,懸掛艾草,點雄黃酒,吃雞蛋、粽子、油糕、麻花、臊子面等。
五毒肚兜
五毒肚兜主要流行于中國的西北地區,而陜西最盛,含有更多的巫術意義。五毒具體是指哪五毒,民間有不同的說法。一般是指蛇、蝎、蜘蛛、壁虎、癩蛤蟆等。這幾種動物都是帶毒的,咬人之后能使人中毒。【詳情】
五彩縷
“五彩縷”顧名思義是由五種顏色的彩線合成的,據說在漢代時就有了這種習俗,當時是將白線染成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然后擰成彩縷。端午節當天把彩色絲縷拴在小孩的手腕、腳腕和脖頸上,據說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詳情】
懸掛艾草
端午節時,許多地區家家戶戶都要在房門上懸掛艾草借以避邪?!侗静菥V目》說:“艾葉氣芳香,能通九竅,灸疾病?!笔且环N中藥材,它可以用來防病和治病。每年五月,正是艾蒿成熟,藥性最好的時候,采之入藥,可以防病治病。【詳情】
點雄黃
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制的白酒或黃酒,一般在端午節飲用。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陜西人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蚊蟲、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詳情】
吃雞蛋、油糕、臊子面
端午節的早晨,陜西人一般要吃雞蛋、粽子、油糕、麻花,中午要吃臊子面。其中粽子作為節令食品,風行全國。以地域而言,南方盛產稻米,糯米粽子是端午節的普遍食品,花樣繁多,多用于祭祖、敬神和饋贈親友;而北方人則根據當地的物產,制作黏秫米粽子或油糕。【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