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2022年度延安市“新時代好少年”先進事跡發布儀式在黃龍縣舉行,全市15名新時代好少年身上蘊含的榜樣力量鼓舞人心,感染了現場的每一個觀眾,激勵著更多青少年見賢思齊,努力成為祖國建設的有用之才,為實現中國夢奉獻智慧和力量。延長縣實驗小學四年級(1)班學生劉玉彤就是其中一位。
劉玉彤(后排右一)和隊員們一起表演節目
“讓更多的人愛上延長梆子”
今年剛滿10歲的劉玉彤學習刻苦、成績優異,她活潑可愛、待人友善。喜歡讀書的她更愛好鉆研,尤其是非遺文化,雖說年紀小,但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著當地非遺文化,身邊的人親切地叫她“小專家”,舉手投足間無不透露著專業,而她也成了大家心中傳承非遺文化的“小天使”。
讀書是一種習慣。受父母影響,劉玉彤在很小的時候就喜歡上了讀書,在沒識字前,父母利用閑暇時間堅持為她讀故事書,有四大名著,也有安徒生童話,她便成了父母最忠實的聽眾。上了小學后,讀書已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課,而她對地域文化類書籍興趣最濃,這也敲開了她傳承非遺文化的心靈之窗。
“正月里來是新春,喜慶秧歌扭起來……”一次偶然的機會,父母帶著她觀看秧歌匯演,其中,梳著兩只小辮的小朋友手拿梆子,搖頭晃腦地蹦蹦跳跳,頓時深深地吸引了她。從這時開始,她便接觸上了延長梆子。
因為喜歡所以熱愛,正因熱愛所以堅持。劉玉彤利用課余時間開始學習梆子舞,一套動作分解成數個小動作,一遍一遍練習,直到自己滿意、父母認同為止。就連表演時的表情,她也對著鏡子一次次練習。
同時,為了更多地了解延長梆子,劉玉彤還在網上查找相關信息,去文化館收集資料。每次有所收獲時她都與父母分享。當得知延長梆子是極富陜北特色的民間藝術時,她還主動要求父母帶著自己去延長梆子民間藝術的發源地下盤石村,找村里的爺爺奶奶了解梆子舞的起源,并現場指導自己的舞蹈動作。就這樣,她很快成了學校里梆子舞隊伍中的一員。
平日里,劉玉彤把自己學習梆子舞的心得與同學們分享,相互之間進行表演,看表情、動作是否到,力量是否恰到好處。周末時間,她還約上幾個好朋友,一同去廣場,為過往的人表演梆子舞,還想人們講述延長梆子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為了能更好地展示梆子舞的魅力,她還開始學習中國舞,把自己的舞蹈底子打得更扎實。
“讓更多的人知道家鄉的特色文化,讓更多的人愛上延長梆子?!边@是劉玉彤的小愿望。
“讓延長剪紙更好傳承發揚”
“太美了,太形象了!”在一次縣文化館組織的非遺文化作品展上,劉玉彤又對延長剪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參觀回來后,劉玉彤又開始學習起了剪紙。當得知延長剪紙非遺傳承人李志梅、劉琴經常到校園里現場教學,為學生們講解剪紙民間藝術時,她便主動申請加入課堂,現場學技。周末時間,劉玉彤又跑到文化館劉琴的剪紙室進行學習。
折紙、畫圖、握剪等每一個環節,劉玉彤學得都非常認真,心靈手巧的她似乎有剪紙的天賦,從簡單的十二生肖、蔬菜等圖案剪起。慢慢地,劉玉彤開始脫離了畫圖,心中有圖、剪隨心動。剪的每一幅圖畫,她都細細地進行整理,夾在筆記本或者書中,時不時拿出來翻看,找找之前與現在的差距和不足,再精益求精。過年的時候,她還把自己的剪紙作品贈送給鄰居,增添節日的氣氛。
除了延長梆子、延長剪紙,劉玉彤還收集延長石板畫、延長麻子油等其他非遺文化資料,只要一有時間,她就會去傳承人家里,與他們談天說地,了解他們在非遺文化傳承路上的堅守。而劉玉彤也充當起了非遺文化的義務講解員,在文化館組織的活動上,劉玉彤都向觀眾講解非遺文化,號召大家一起學習,把非遺文化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為了能更好地講解,劉玉彤還主動報名了播音主持興趣班,學習發音、語速以及站姿等,讓自己能夠以最佳狀態把非遺文化展示給更多人。
劉玉彤哭過、累過,從最開始的怯場,到現在的自信,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即使年齡小,但在非遺文化傳承這條路上,劉玉彤綻放出了最美的自己,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胸前的紅領巾增添光彩。(延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