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故事】志丹扇鼓
恢復窄屏
發布時間:2021-03-23 來源: 延安文明網
圖為:志丹扇鼓
志丹扇鼓,又名羊皮扇鼓(因其鼓面用羊皮鞔制,形似扇子故名羊皮扇鼓)。志丹(保安)在北宋年間為邊塞地區,是北方游牧業和關中耕作農業的結合部,是一塊多民族集居地。扇鼓最早起源于當地人們為了對付野狼惡獸的威嚇而采用的擊打工具,后來漸漸演變為對抗各種自然災害和各種厄運的法器。最早的扇鼓,舞時為對付自然災害及野獸的侵害為群體表演。采用左手拿鼓,右手拿槌,一邊扭動身體,一邊吶喊助威,最終達到驅逐妖魔鬼怪,求得一方平安之目的,隨著時間的變遷志丹扇鼓逐漸發展為獨舞形式。
圖為:志丹扇鼓現場表演
1996年,延安市文化局正式確定志丹扇鼓為志丹縣“一藝一品”(一件藝術品一種美術品)開發項目。同年12月延安市又將志丹扇鼓確定為延安“五鼓”(即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黃龍獵鼓、志丹扇鼓)之一。隨著志丹縣開展民間藝術保護工程的實施,確立了保護項目,成立了相應的領導機構。經過專業藝術工作者的挖掘整理和藝術加工,并從動作、音樂、服飾、道具等方面加以完善提高,使之逐步走向成熟。使志丹扇鼓這個古老的民間舞蹈藝術煥發了勃勃生機,成為志丹縣的藝術品牌之一,是中華民間藝術寶庫中的奇葩。(學習強國)